茯苓是啥?(资料汇总,不断更新)

网上的茯苓资料,要么不切实际,要么不实用,要么让人看不懂。我想整理一篇适合普通大众看的资料。每个行业都在不断发展更新,我们茯苓行业也一样,所以这一篇,是不断更新的文章。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是一种寄生在松树上,靠吸收松树养分生长的菌。茯苓享有“十方九苓”和“药膳白银”之誉,是常见大宗药材。

中外各版本药典中关于茯苓的介绍:https://www.drugfuture.com/standard/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中国药典2015版》

药典里的介绍非常有问题:茯苓一般9月份开始挖,挖到第二年1月份。而且现在几乎很少用“发汗”法来加工,一般都是蒸熟加工。

茯苓入药部位及功效

一个茯苓菌核,由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三部分组成,部分茯苓菌核还含有茯神。而我们一般所说的“茯苓”,指的是白茯苓。

茯苓皮

一个茯苓从土里抛出来,外面一层黑褐色的是茯苓皮。

功效与作用:利水消肿。

赤茯苓

削去茯苓皮,有一层茯苓是米黄色或者红色褐色的茯苓肉,这种颜色的城为赤茯苓。

在茯苓产地,茯苓皮以较低廉的价格出售,或作下脚料废弃,茯苓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功效与作用:利湿热。

白茯苓

削去这赤茯苓,里面就是白色的部分,称为白茯苓。

功效与作用:健脾渗透湿。

茯神

有些茯苓长在一根树根上,或者说被一根树根穿插,含有树根的块状茯苓就是茯神。

功效与作用:宁心安神

茯苓的种植

菌种

场地

木料

种植方法

茯苓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喜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壤为砂质壤土,肥沃,湿润的环境。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树根或松树段上。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有栽培方法为窖栽法,首先应培养纯茯苓菌种,然后再选地挖窖。茯苓主产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喜温暖、干燥、通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要求坡度在10-30度左右,土壤为砂质壤土,肥沃,湿润的环境。野生茯苓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上,生长在地下20厘米左右的腐朽的松树根或松树段上。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菌丝生长阶段和菌核形成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松木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繁殖大量的营养菌丝,当菌丝越积越多时就成菌核,到形成菌核阶段时栽培上称为结苓阶段。人工培育茯苓目前常用有栽培方法为窖栽法,首先应培养纯茯苓菌种,然后再选地挖窖。

椴木种植

(1)松木段下窖的时间在春季3-4月份,下窖选择晴天,每窖下松木段15-20公斤。

  (2)接种,目前有三种方法较普遍采用。一是菌丝引种,将栽培菌种内长满菌丝的松木块取出,顺段木形成的“V”缝,一块接一块平铺在上面,再撒上木屑等料种,然后将一根段木削皮处向下压在松木块上,使其呈“品”字形。接好种后,立即覆土,厚7-10厘米,使窖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二是老段木引种,将上一年下窖已结苓的老段木,在引种时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且有小茯苓又有特殊香气的段木作种引。接种后覆土7-10厘米即可。三是鲜茯苓引种,选1-2代种苓,种苓皮色紫红,肉色白,浆气足,质结实,个重2-3公斤的鲜苓作种引。将种苓切成小块或小片放于段木之间,覆土使窖顶成龟背形;每一窖需500克左右鲜苓。

树头种植

用松树段木栽培茯苓要消耗大量木材。砍伐后的松树根桩也是栽培茯苓的原料,应充分利用。首先挖开根周围的土,露出松根,将侧根刮开皮槽,曝晒数天,晒干后即可接种。于5-8月间在松根开槽处接放菌种,用树叶将其盖好,覆土压实即可。接后每10天检查1次,发现病虫害和白蚁要及时防治。9~12月茯苓膨大生长期要及时培土。第二年4-6月可采收,此方法产量低但可节约大量材耗。

茯苓的加工

干品类型

茯苓丁

茯苓片

茯苓块

茯苓坨

加工方法

1.发汗(传统方法)

刚挖出的茯苓称为“潮苓”,含水量约40-50%,必须去掉部分水分使之松软后才好进一步加工。去掉潮苓内部的水分不可用暴晒或烘烤的办法,因内外失水不均会引起爆裂,而且不可能起到软化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其本身呼吸产生的热量,迫使内部水分均匀地散发出来。具体方法是:选一泥土地面或砖铺的地面,且不通风、能保温保湿的房间,先在地上铺一层稻草,中间留一条走道,然后将鲜茯苓按不同采挖时间和不同大小置于草上、大的铺放2层,小的铺放3层,草和苓逐层铺放,其上再厚盖一层稻草或麻袋,四周可用草封严,使其“发汗”。第1周,每天翻动1次,以后两三天翻转1次,翻转时动作要轻,每次翻半边,不可上下对翻,以免茯苓“发汗”不匀。两三层叠放的,要上下换位翻转。约15天左右,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或表面呈现暗褐色,表皮翘起,有鸡皮状裂纹时,取出刷拭干净,置凉爽处阴干即可剥皮切制。切制时先将苓皮剥去,尽量带苓肉,用平口切刀把内部白色肉与近皮处的红褐色苓肉分开,然后按不同规格分别切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状。切制时,握刀要紧,应同时向前向下用力,使苓块表面平整、光滑。将切好的茯苓片和块平放摊晒(如遇雨天用文火烘干),第2天翻面再晒至七八成干,收回让其回潮,稍压平后再复晒,或自然风干,便成商品。

2.蒸

随着茯苓产业的发展,发汗法已经不适合大规模的茯苓加工。现在一般是用蒸汽蒸熟之后再加工。

市场流通

质量标准

个苓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体坚实、皮细。断面白色。味淡。大小圆扁不分。无杂质、霉变。

二等:干货。呈不规则圆球形或块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色。体轻泡、皮粗、质松。断面白色至黄赤色。味淡。间有皮沙、水锈、破伤。无杂质、霉变。

白苓片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7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cm。无杂质、霉变。

二等: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薄片。白色或灰白色。质细。毛边(不修边)。厚度每cm5片,片面长宽不得小于3cm。无杂质、霉变。

白苓块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白色或灰白色。厚度0.4~0.6cm之间,长度4~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间有1.5cm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

赤苓块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块。赤黄色。厚度0.4~0.6cm之间,长度4~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间有1.5cm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

茯神块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扁平方形块。色泽不分,每块含有松木心。厚度0.4~0.6cm,长宽4~5cm。木心直径不超过1.5cm。边缘苓块,可不成方形。间有1.5cm以上的碎块,无杂质、霉变。

骰方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茯苓去净外皮切成立方形块。白色。质坚实。长、宽、厚在1cm以内,均匀整齐。间有不规则的碎块,但不超过10%。无粉末、杂质、霉变。

白碎苓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白色或灰白色的大小碎块或碎屑,均属此等。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赤碎苓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加工茯苓时的赤黄色大小碎块或碎屑,均属此等。无粉末、杂质、虫蛀、霉变。

茯神木规格标准:

统货。干货。为茯苓中间生长的松木,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似朽木状。色泽不分,毛松体轻。每根周围必须带有三分之二的茯苓肉。木杆直径最大不超过2.5cm。无杂质、霉变。

备注:

1.为了适应机器的需要,增加了“骰方”规格,希望产地试行加工试销。

2.赤苓产销量均小,只加工一种赤苓块,在加工白茯苓片(块)时有赤色或黄色的,可改切成为赤苓块,不必再加工赤苓片。

3.应辅导农民学会加工块片货,逐步改变交售个苓的作法。

市场需求

茯苓既是药品,也是食品,是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成员,也是中成药的常见配方原料,茯苓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六味地黄丸”销售收入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而且呈上升趋势;“藿香正气”系列2009年销售收入也已突破10亿元;“桂枝茯苓胶囊”即将通过美国FDA认证,预计通过后每年将有200亿元的市场规模。

当前世界各国人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回归自然,崇尚绿色,主张养生,返璞归真的愿望日益高涨,对茯苓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传统药材认识日益深刻,对以茯苓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需求剧增。

据药通网、中国药材信息网、中国药材天地网等资料报道,近两年全国茯苓年平均社会需求量约为2.5万吨。根据目前茯苓产销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未来几年,我国茯苓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4万吨。

茯苓用途

药用

中成药的组成成分,如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等。

食用

养生煲汤,做成茯苓糕等。

食品添加

如茯苓糕,茯苓面,茯苓夹饼等。

产业发展概况

产地概况

茯苓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在安徽、湖北、河南、云南,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越南、泰国和印度等也有分布。

从业者生存状况

企业生存状况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