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干品有很多种,都是为了不同的需要而存在的。存在既合理。
茯苓干品有茯苓丁、茯苓片、茯苓块、茯苓坨等。
茯苓个(新鲜茯苓发汗后直接阴干。)现在几乎很少用,至少我没有发现它大范围的存在。
不管茯苓切成什么形状,都是茯苓,其作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加工成不同的形状,是因为各产地加工传统的延续、加工条件的限制和不同,以及食用和药用单位的不同需求导致的。
茯苓为什么要切成不同的样子,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有介绍:《茯苓为什么要切得五花八门?》
先来认识一下不同的品类:
1. 茯苓丁
茯苓丁是切成正方体的茯苓,边长0.5cm-1.2cm不等,更大则不容易晒干,特别小的就容易切碎。一般市场流通最常用的是0.6-1.0cm大小的茯苓丁。
茯苓丁的优势是明显的,相比较茯苓片和茯苓块,较小的颗粒可以精准的控制用量。需要10克,即可精准的抓取10克。这是从食用者的角度来讲的。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茯苓丁加工、存储都比较方便。现在茯苓切丁机器可以很方便的加工茯苓丁,而存储呢,只需要用尼龙袋即可装,不需要纸箱之类的那么麻烦。然而在包装上的一味图方便,也未必是好事。
2. 茯苓片
茯苓片是切片后的茯苓。片的厚度介于1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与2枚一元硬币堆叠之间。 请注意我的措辞,我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希望你能看懂,看不懂的请在文章末给我留言。
大小不一,越大张越好。这种片又称之为平片,精片。一般用纸筒和纸箱来装,平平整整的叠放起来。
因为茯苓片比茯苓丁更薄,所以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不管是煎药,还是家庭食用,都更加的方便。
但是,茯苓片加工起来很麻烦,需要专业的技术师傅,专业的刀具。不是每一个产地或者每一个生产者都能加工的。此外,茯苓片容易破碎,包装和保存成本都高一些。这是茯苓片不能普及的主要原因。
3. 茯苓块
茯苓块的厚度和大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就是一个指头那么厚,3个指头那么宽。因为茯苓快卖的并不是它的形状,而是作为原料使用,制药或者提取里面的成分。
白块,是将茯苓外围黄色的部分去掉,用中间全白的部分制成。有些地区是用细铁丝锯(云南),有些地区是用刀切(安徽、湖北)。
大大的、白白的一整块,杂质碎末都几乎没有,货真价实。白块和茯苓丁的区别,就是大大的银锭和碎银的区别这么明显。基本上都是出口用,人家要的就是茯苓本身。
乱块(三级块)是小茯苓胡乱的切的,主要作为药厂原料使用。
4. 茯苓坨
茯苓坨需要存在于云南。用途和乱块一样一样的。
5. 其他
刨片:将茯苓冷冻后,刨成很薄的片。优点是更容易析出有效成分,是泡水喝最好的茯苓形状。缺点是不容易加工,容易碎,很难普及。
茯苓卷:卷起来的刨片就是茯苓卷。
茯苓小片(福方片):茯苓片(平片)的基础上再切成硬币那么大。结合了茯苓丁和茯苓片的优点,并且加工难度也不是很大,储存又比较方便。
(本文来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对、不足的,欢迎您和我提出来,我一定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