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15年版》关于茯苓的描述

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药典》,虽然现在很多操作方法已经改了,但还是值得深入研究。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性状】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鉴别】

  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和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渐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有分枝,直径3〜8μm,少数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钾碘试液1滴,显深红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茯苓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20: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C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检查】

  • 水分不得过18.0%(通则0832第二法)。
  •  总灰分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

  •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

 饮片

  •  【炮制】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同药材。
  •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  【用法与用量】10〜15g。
  •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历史文章

中药材熏硫是怎么操作的?

2020-3-29 23:33:54

历史文章

沉迷于技术并不是好事

2020-4-10 22:52: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