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说的是上游,也就是产地和集散地茯苓交易中的质量描述问题。
至于药商和饮片厂之间的质量描述,相对来说简单一点,因为经常需要看样,然后药商经验相对丰富,真不行还可以退货。但是在产地,加工户不会同意退货的。
在茯苓产业链的上游,各种大货交易,基本都需要当面进行。一个安徽人几乎没办法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沟通,让云南那边发一车茯苓过来。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支付问题,也不是因为怕被骗,而是因为大家对质量的描述和理解不一样。
- 讲不清楚。
完全没有办法把茯苓的真实质量描述出来,讲来讲去就是“非常干,特别干”,或者“颜色挺好的”“碎末好少”…这一类模糊的话,没有细致的语言给它讲得毫无争议。
虽然干度完全可以用水分测定仪测出来,但是大部分的加工户并没有这种设备。
虽然碎末可以通过不同大小的筛筛出来,但是大部分加工户并没有。 - 无法客观。
卖家会有意或无意的把质量往好了说,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不仅仅是诚信的问题,自己家的孩子在他眼里就是好…当然,也有一些卖家是真的夸大宣传。
枸杞、黄芪这一类的果类或者根茎类药材,分级相对简单一些。多少颗粒、多大片,有一个客观的描述,大家心里的理解相差就不是太大。
但是茯苓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东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种植方式都能让新鲜茯苓的质量产生差异;不同的加工方式又让最终的干茯苓质量相差甚远。
这里有两个变数,造成的结果就是干茯苓的质量差异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