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生长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生物转化过程,菌丝分解、转化松树里的营养,生长出更多的菌丝,集结成菌核,即茯苓。

也就是说茯苓是吃松树长大的,松树就是茯苓的粮食。
用什么指标衡量茯苓产量高低?或者说,用什么指标衡量茯苓种植是否成功?
在我们种植圈交流茯苓产量的时候,有人说他一亩地种出xx斤茯苓,更多的人会说一包菌种长xx斤茯苓。
我认为用亩产量或者平均一包菌种的产量,都不能说明他的种植是成功还是不成功。
衡量一次茯苓种植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标,是松木转化率。
具体地说,即1斤干料,产出多少茯苓。
我们种植茯苓,研究茯苓种植技术最终都是为了提升松木转化率。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个指标,从来没有认真计算过。
拿安徽岳西的种植来说,有经验的人会说,100斤干料最多出30斤鲜苓。也就是说,最高转化率是30%.
实际生产中如果木料新鲜度、干度、或者松光较多,转化率略低。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刚刚好,转化率则略高。
种植茯苓选择什么样的松木?
安徽岳西越来越习惯于用短料,轻料。一包菌种10多斤木料,得3斤多茯苓。转化率都在30%上下。我们就会说这茯苓种得好!
不同地区种植茯苓的习惯?
如果种植的转化率达到30%,我们会发现,松木料基本上已经成了渣子,轻轻一捏就碎了。也就是说,茯苓已经把松树吃的干干净净。
种树蔸的时候,我们没办法计算树蔸的重量,没办法算出转化率。但我们可以看树根的分解程度,如果树根被茯苓菌丝分解成一捏就碎,转化率肯定就是高。
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树椴或者树根不一定是被茯苓菌丝分解的,土壤中不止茯苓着一种微生物,如果是被其他的杂菌分解,虽然松木或树根一捏就碎,但是不产茯苓。有经验的人可以通过气味判断。
总之,我们种植茯苓的时候对树椴和树蔸的所有一切的操作,其实都是为了让菌丝可以更好的吃松木。
从种植成本的角度看,种植茯苓以3种成本为主,茯苓菌种,松木/树蔸,人工成本。
很多云南的朋友松木来自于自家山上,就地取材,所以几乎不去算松木的成本。所以云南的朋友喜欢下长料、种料,为的是节省菌种和人工成本。他们算账的时候,也会说“种子多少钱,茯苓卖了多少钱”。
其实安徽以前也是这样。
直到后来安徽这边松木成本越来越高,大家算账的时候就会说,买树多少钱,茯苓长了多少多少…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松木的成本、价值和重要性越来越高,菌种的成本则不会增加太多。所以请大家以后种植茯苓,必须把松树当作最宝贵的资源一样来对待,通过各种操作提升松木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