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加工这件事,我们一直说一直说,但是却没有归纳和总结,这是一个失败。
2019年只剩下十几天了,我想把这件事情尽快说清楚。以后就不用说了,以后若有人咨询,我就直接让他看。
先准备图文版的,视频版的现在也在策划中。
这一篇文章,我们先不谈茯苓如何加工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跳出加工的细枝末节,站在一个高一点的角度,去看茯苓加工这件事。
1.茯苓加工是什么行为?
茯苓加工是将鲜茯苓经过一些操作,变成干茯苓。
在这个过程中,将茯苓的各个不同入药部位分开,并且最大化的保留有效成分 ,减少损耗和浪费。此外,提升加工效率就可以降低加工成本,按照市场需求加工就可以提升销售效率。
再说得细一点:
- 赤茯苓和白茯苓是两种不同的入药部位,功效也不尽相同,加工的时候需要分开。
- 如果新鲜茯苓蒸的时间过长,有效成分会有损失。
- 削皮要削薄,是为了减少损耗和浪费。
- 从操作层面来讲,如果2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让3个人去做,增加了加工成本。
- 从销售角度来讲,如果加工的干品没有和市场接轨,销售的时候就比较麻烦。
- ……
2.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熏硫的问题。
目前行业里的绝大部分茯苓,尤其是品相好的茯苓,仍然是通过熏硫加工出来的。虽然不熏硫也能加工出品相好的茯苓,但是规模化加工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方说烘干工艺,比方说成本控制。 - 蒸的问题。
因为茯苓易碎且粘刀的特性,目前行业里品相好的茯苓,几乎都是通过蒸制后切制的。但是怎么蒸,蒸多久,并没有被量化出来。 - 卫生问题。
茯苓整个加工环节,卫生状况太糟糕了。 - 工人培训。
目前茯苓加工行业没有人进行专业的人员培训。可以这么说,加工茯苓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 - 加工和销售效率。
加工进度不稳定,并且大部分加工户都是把茯苓加工出来之后再卖掉,资金积压太多。如果加工进度稳定,就可以在加工之前卖掉或者一边加工一边卖掉。 - 没有体现出科学性
个人认为,茯苓的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茯苓的有效成分,比方说蒸还是不蒸,蒸多久,这件事需要和科研单位一起研究。
切成什么样的规格,需要和用药单位一起研究。
甚至包装成什么规格,也要综合多个层面一起改进。
各种机器设备,也需要更新。
未来的茯苓加工肯定要体现出科学性。农民也要讲科学,不能像以前一样“大家都这样啊”
3.前景在哪里?
以往我们的加工都是农村个体户,已家庭为单位组合成的加工作坊。或者已几个家庭为单位组合成的大加工作坊。我们观察茯苓加工做的好不好,也是已我们自己的角度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观察的。
举个例子说:我们觉得茯苓很白,就是好。但其实很多消费者需要的是无硫熏的茯苓。我们认为我们的丁切得很均匀就是好茯苓,但其实很多消费者可能觉得茯苓丁吃起来不方便…
我们不能再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好几年前就说供给侧改革,我们茯苓这种传统行业虽然改得慢一点,但是迟早也会道来的。
我们是生产者,是供给侧,我们要考虑最终的用户体验。一旦我们做到了,我们朝着消费者需要的方向做出了改进,价格绝对不是问题。
最近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和消费者接触,我发现很多人在乎的根本不是价格,而是产品质量,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乎的是生产者的态度。
未来一定有一个加工厂,会被一万个消费者认识,然后和专家和研究所一起做茯苓生产的研究,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实时改进生产。这就是茯苓加工的前景。
《茯苓加工手册》是我们网站的一个专题,建立在我们多年来对茯苓这个产品的经验的基础上。但我们的经验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在对茯苓的研究上,我们也才刚上路。我们只是多走了一步,但前面还有万里长征。
所以《茯苓加工手册》会不停的更新新的研究成果和操作经验。就像咱们用的微信一样,不停的版本迭代。
在我们设计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现在考虑到的内容有以下一些,后面会不停的补充进去:
- 《茯苓入药部位》
- 《茯苓干品种类及用法》
- 《茯苓等级划分》
- 《不同的茯苓卖到哪里了》
- 《古代茯苓加工》
- 《近10年茯苓加工方法》
- 《作坊与工厂化的区别》
- 《鲜茯苓蒸制及设备》
- 《茯苓削皮及工具》
- 《茯苓切丁及工具》
- 《不同茯苓的切法》
- 《茯苓晒干及常用方法》
- 《茯苓包装的问题》
- 《茯苓加工成本》
- 《工厂化加工的问题》
- 以上是我们策划中的内容,后面想到哪说到哪。这是《茯苓加工手册》的1.0版本,这个专题下的所有文章,包括这篇文章,都会经常增删改。
分享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