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硫黄熏蒸历史考证与质量鉴别
作者:于立伟
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王孝涛传承工作室
信箱:113505499@qq.com
多年前,当时硫黄熏蒸中药的方法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个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耗用一定的资金搜集购买相关纸质文献,对存世相关文献挑选部份内容整理成本文,供各位老师参考借鉴。
有关硫黄熏蒸中药,目前主要有3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应当保留。
理由:认为硫黄熏蒸中药是一种古老的历史悠久的中药生产加工及养护方法,古人就一直在用。甚至有人认为,古人对中药药性药效是熏过硫黄之后的药性药效的总结。如果禁止硫黄熏蒸,不利于生产加工及养护,甚至影响处方的疗效。
第二种看法:应当摒弃。
理由:硫黄熏蒸由于有硫残留,对人体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还会改变药性。应当禁止中药熏硫。现代研究也发现硫黄熏蒸过的中药绝大部份品种其原有的内在成分都发生了变化。
第三种看法:防止滥用。
理由:应当辨证的看待硫黄熏蒸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合理的使用硫黄熏蒸。
那么,硫黄熏蒸中药,真的是历史悠久吗?中药从生产加工到养护保管的过程中,到底需不需要硫黄熏蒸?下面,我们先来看下中药熏硫都有哪些作用和目的。
中药熏硫目的
(一)利于产地加工:
可以使鲜品药材迅速脱水干燥,避免长久不干导致的腐败霉变,同时可以保持较好的性状。例如桔梗、山药、牛膝、天花粉、白芍、白术、水半夏等药材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普遍使用硫黄熏蒸。
下图示为某桔梗主产区在产新时使用硫黄熏蒸,以便于桔梗快速脱水干燥。当地习称:桔梗窝棚
鲜品取样回来,遗忘在塑料袋内的桔梗结果如下图:
(二)治虫防霉,利于贮藏
例如白芍、川芎、柴胡、防风、泽泻、当归、前胡、蛤蚧、乌蛇、羌活、沙参、玄参、独活、天南星、赤芍、木瓜等药经过硫黄熏蒸后,可以杀虫防霉。
下图:川芎霉变(养护时如适当熏硫可防治)
白芍:霉变+虫蛀(养护时如适当熏硫可防治)
(三)色泽漂亮
硫黄熏蒸后的药材色泽或者洁白,或者鲜艳,比较美观,很多药材因此而熏硫,贮藏时色泽变暗或者轻微霉变的也加熏多次,以保障色泽。如天麻、百合,当归、贝母、丹参、丹皮等。
下图为天麻熏硫品
下图为天麻未熏硫品
天麻熏硫品与未熏硫品对比
(四)锁水增重
熏硫后的中药水份在较高的情况下都会不发霉变质,如用硫黄打湿熏蒸党参后,可以让药材中的含水量可高达20%~30%而不发霉,当归打湿后熏,最高时能使水分增加近70%,大大增加了药材的重量,潮湿的金银花打硫后可以在水份较高的情况下继续保存而不发生霉变。
下图为金银花:不熏硫黄,水份超标则霉变,如熏硫黄,则水份超标而药材不霉变,从而达到增重的目的,这个情况在非典时期非常严重。
(五)利于切片
将中药湿润后(非传统规范操作) ,使用硫黄熏蒸,可以使水份快速在中药内部均匀扩散,便于切片,同时熏硫后的中药切片,片形完整不碎。整体性状较好。如黄芪、山药、天麻等。
切前先润黄芪,熏以硫黄(非法加工,切勿模仿)
熏硫后达到水份均匀的目的,即上机切制
(六)炮制步骤
硫黄熏蒸俨然成为了炮制工艺的一个步骤,在59年的《中药材手册》里,附子项下的一个规格“白附片” 即是用硫黄熏蒸而成,并被录入63版药典。
63版药典所载附子项下的白附片规格,制作过程中需要用硫黄熏制,直至2000版药典才取消此法。
建国前:中药硫黄熏蒸历史
(明朝)硫黄熏蒸杀虫的记载: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草之三 牡丹:
“时珍曰︰牡丹,惟取红白单瓣者入药。其千叶异品,皆人巧所致,气味不纯,不可用。《花谱》载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与荆棘无异,土人取以为薪,其根入药尤妙。凡栽花者,根下着白蔹末辟虫,穴中点硫黄杀蠹,以乌贼骨针其树必枯,此物性,亦不可不知也”。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清朝)
(一)首次记载“产地加工” 使用硫黄熏蒸:《温县志》,记载山药原来成品是毛条,1900年郑门庄人(现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温泉镇郑门庄)郑国通在无意中发明了光山药加工技术,才出现光货,该书比较明确记载了山药产地加工使用硫黄熏蒸。
山药产地加工:“…净水浸泡、熏、靠晾、搓拨成形,切头打光,即为成品药材(也称成货或光货)……”
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温县志.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08.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民国)
(三)《药物出产辨》 (上海名医陈存仁著,1930年) (民国十九年)
记载当时有百合、平贝母、花粉、桔梗、葛根(此处为粉葛)等药物使用硫黄熏蒸。
【百合】
湖南湘潭、宝庆产者,名拣片外合,为最佳。… …一产湖北麻城,名麻城合,用硫黄燻至其味酸,不适用。有产四川者,名川合,亦可用。有产江苏省,名苏合,味略苦。均夏季出新。
陈仁山编辑. 药物出产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1930.
下图为百合无硫品
下图为百合熏硫品
【花粉】产广东阳江为最。本质最幼滑,可惜用硫黄燻过,致其变味。所谓贪其好色,遂至转性而不适于用。…医生用治咳症,以为可以除痰清热,孰料制造花粉者,不惜硫黄工本,燻至质味转酸,不独无益,而又害之。
天花粉(下图左侧无硫,右侧熏硫)
【干葛】(甘葛)各省均有产。惟以广东境所沽者最不合用。…用蠔壳灰、生盐两味,开水浸之…,入硫黄柜燻之。务使其色白,不计其合用与否。造起开片食之,酸且咸,清甜之味全无。想葛根乃表散清凉之品,其味既咸且酸,不敛已幸矣,尚望其能解表乎?此等干葛,应在淘汰之列。正当造法,…惟开片不好看,故无人买之。可知干葛一味,各省均合制法,独广东弄巧取色,至为不合卫生。
(四)鉴选国药常识
《鉴选国药常识》(王雪轩等人编著,1936年),为当时的大药堂作为企业宣传所用,秦伯未等医学大家题字,该书首次明确中药“防蛀、佳色” 使用硫黄熏蒸的记载:
硫黄熏药之起源(养护保管)
提出“煎别”,即通过煎煮来鉴别被熏硫的中药。
鉴选国药常识:“不易受蛀”、“药商以药物之颜色不佳,熏以硫黄,使之洁白,推原起始,迄今已三十五年,而其发明者,则为宁波某行之栈司,高某某行为”。•……高旋以此致富,晚年卸职家居,蔗境弥甘,忽一日,不戒于火,阖家焚毙,该经理则因夜眠中风,堕床下,口噤不能言,旋卒。南京路香粉弄(弄:小巷)妇科专家虞佐唐君曾目击云。
硫黄熏药之起源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封尾,明确提出,该书的作者(单位)“灵学会盛德堂药号”专门出售无硫中药。
原文如下:
“郑重声明:本堂发售饮片只求道地不尚美观使保全国药天然性质凡经硫黄熏过之药一概不用以免贻害病家特此郑重声明诸希公鉴”。
王雪轩等编. 鉴选国药常识. 1936.06.
五.《饮片新参》该书最大特点是对市场上的 中药进行广泛搜集标本,都进行亲自口尝,气味都是作者实际体会到的,不是中医理论上的气味。
故根据该书可以判断当时该地区的中药熏硫情况。
该书描述山药“甘香微苦”,显然是无硫货。
建国前文献记载硫黄熏蒸中药品种约10种以上,涉及河南、湖北、山西、陕西、广东、广西、四川、重庆、安徽、浙江、上海、甘肃等至少十数个省份城市。特点:涉及省份较多,熏硫品种单一。
品名 |
是否熏硫 |
文献首现地区 |
发生年限 |
出处 |
山药 |
熏硫 |
河南郑庄 |
1900年 |
温县志 |
百合 |
熏硫 |
湖北麻城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平贝母 |
熏硫 |
山西、陕西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花粉 |
熏硫 |
广东阳江、广西、八蜀(重庆四川一带)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葛根(粉葛) |
熏硫 |
广东喃呒庄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桔梗 |
熏硫 |
安徽和/或广西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花粉 |
无熏硫,(但无硫黄味,最宜用之) |
安徽安庆,亳州 |
1930年 |
药物出产辨 |
白芨 |
熏硫 |
宁波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党参 |
熏硫 |
上海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黄芪 |
熏硫 |
甘肃临潭等地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紫草 |
熏硫 |
山东、云南等以外的产区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贝母 |
熏硫 |
上海地区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平贝母 |
熏硫 |
上海地区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象贝母 |
熏硫 |
宁波县樟村及浙江其它各地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银耳 |
熏硫和不熏 |
上海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品种不详 |
熏硫 |
宁波 |
1936 |
鉴选国药常识 |
附:1939年,江西省,仓储技术管理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健康危害:
二硫化碳是损害神经和血管的毒物。
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燃爆危险:
该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1950年,江西省,粮库修建保管须知
建国后:中药硫黄熏蒸历史( 50年代)
目前见到最早的地方官版中药熏硫文献:
最早的国家级官方熏硫文献(内部文献,油印本)
硫黄熏蒸方法的推广:摸石头过河阶段:
(三《中药材养护工作手册》(初稿)(中国药材公司,1957)
原文摘录:
“…养护资料,搜集不多,情况掌握不够,内容贫乏不能正式刊行,仅作内部研究,日后总结完善…”
《中药材养护工作手册》插图:熏硫库房
上图经过软件重新勾勒复原如下
硫黄熏蒸方法的推广:摸石头过河阶段:
(三《中药材养护工作手册》(初稿)(中国药材公司,1957)
该书中明确提到:
“在目前熏治药材害虫尚无更好科学方法以前,用硫黄熏治仍有它一定作用。但采用此法熏治药材害虫,虽是多年来沿用的制法,对药效是否有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
仓储商品养护技术研究会刊
1956年外贸部的《仓储保管工作经验参考资料》该书的“甘草保管方法”内提到国内有部份地区使用硫黄熏蒸甘草用于仓储养护。
1958年北京市药材公司的《保管手册》
《中药材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时间:1959
西南地区:贵州
《中药材收购手册》,中国药材公司贵州省公司编印,成书约50年代(60年代末又再版)。
华东地区:安徽药材(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
作者:安徽省卫生厅编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58-10
华北地区:河北省
( 50-60年代手绘挂图,白芍药材与饮片,为未熏硫品)
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编. 中药材生产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03.
《中药保管技术》,(中国药材公司编,1984年)书中列举92种熏硫养护中药,与1975版《中药材商品养护》比较,84版新增品种9个:
白药子、百合、萆薢片、大皂角、姜黄、生半夏、手橘花、羊乳、浙贝母
中国药材公司编. 中药保管技术.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4.06.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状况小结
总结
1、硫黄无论是产地,还是仓储养护,使用硫黄熏蒸的历史都很短暂。谈不上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硫黄薰药从起源到发展至今,中药熏硫品种逐渐增加,熏硫方法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运用,而反对熏硫的声音却越来越小。
2、由于硫黄熏蒸中药的诞生时间很短,所以说,古人对于中药的药性药效的总结,是未熏硫黄中药的总结。
3、从硫黄熏蒸中药一开始,就遭到业界的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不是因为硫残留,而是药性被改。
4、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原因,没有人从学术角度进行反对,官方也是试探着用硫黄进行养护。
下图上方标本为无硫当归,下为熏硫当归
下图左侧标本为无硫当归,右侧为熏硫当归
煎别举例:党参
下图为同产地同等重量党参,左侧无硫,右侧熏硫品
白芍,未熏硫品
白芍,熏硫品
药典版本 |
性 状 |
1963版 (未记载熏硫) |
毛山药 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0.5~1尺,直径0.5 ~2寸。外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纵沟与纵皱纹,未去净外皮的则显棕色斑点,或具有疙瘩。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无臭,味甘、微酸。 |
光山药 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3~6寸,直径0.5~1寸。表面洁白,光滑圆润。质坚实,断面亦呈白色,富粉质。无臭,味甘、微酸。 |
|
77、85、90、95、2000版 (熏硫) |
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
2005版 (未记载熏硫) |
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
2010版 (未记载熏硫) |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
2015版(不熏硫)
|
毛山药: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
历版药典关于中药产地加工使用硫黄熏蒸的品种主要是:牛膝、附子、山药、天门冬、天花粉、天麻、甘遂、白芷、白附子、金银花、葛根、菊花、湖北贝母共计13个品种。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组织制订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并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4月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山药、牛膝、粉葛、天麻、天冬、天花粉、白及、白芍、白术、党参、甘遂规定等11种传统习用硫黄熏蒸的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含量不得超过400mg/kg,其他中药材及其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 mg/kg。
该规定所涉及的熏硫品种是在历版药典所收录熏硫品种的基础上增删而成,其中,甘遂于2012年被取消。
文献 |
熏硫品种相同部份 |
熏硫品种不同部份 |
历代版本药典 |
山药、牛膝、葛根、甘遂、天麻、天冬、天花粉 |
附子、白芷、白附子、金银花、菊花、湖北贝母 |
重点限硫品种 |
山药、牛膝、粉葛、甘遂、天麻、天冬、天花粉
|
白及、白芍、白术、党参 |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有硫限度后,商家也开始纷纷想办法应对。
1、因为有限度,并且允许有部份硫残留。这就为继续使用硫黄熏药埋下了伏笔,很多人认为中药可以继续熏硫。
2、使用各种方式方法脱硫,这样中药硫黄熏蒸后再脱硫,处理后的药材硫黄残留量将被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但是,药材经过熏硫、再脱硫的过程后,药性药效、理化性质的改变却无人问津,含量多不达标。此类商品被某些厂家投料使用,尚有部份商品流入饮片市场。